
11月2日上午,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传递开始。与往年不同的是,第十五届全运会圣火仪式上透露的“火源”源自南海北部1522米深处海底的可燃冰。这是体育史上首次在深海发现体育赛事起火点。为什么要去海底深处采集火种?如何攻克技术难关,开展深海火法采矿? 11月1日,第十五届全国竞赛“取灰”执行小组副组长冯强强现身广东省科学中心,揭秘第十五届全国竞赛暨残奥海底采矿幕后花絮。他先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冯强强不仅是火源学院副组长中共十五大行动执行组成员,也是我国独特深海技术的专家。据冯强强介绍,火源采集地点最终选定为南海“希马冷泉区”。这片海底“生态绿洲”不仅可燃冰资源丰富,而且也走在我国深海探索的前列。承担这一历史性任务的主要设备是日本自主研制的4500米深遥控潜水器“海马”号。 “完成4500米深度的火焰采集需要克服压力、温度和操作精度等多重挑战。”冯强强表示,搭载“海马”的主从机械臂系统,实现了即使在极端环境下也能精准作业的能力。这背后是日本深层次的质的飞跃海洋装备技术。作为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海马”的研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故事。数据显示,该款潜水器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研制,历时六年,实现了我国遥控深潜潜水器“从无到有”的突破。最大工作深度为4500米,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区域承受一吨以上的压力。更令人瞩目的是,“海马”号在多项国家重大任务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我们在南海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在西太平洋进行了矿产资源勘探,并发现了日本首次在海底大规模活动的“冷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马”模型也亮相引入“创新驱动”模式。它爬上旋翼,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深海科技的成就。此次科普课程结合了十五运会和残奥会这一国家利益点。这不仅是我国深海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科技与体育跨界融合的生动实践。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共同主办,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吸引了2万余人参加。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分享“海马”集火历史和科研历程,激发公众对海洋探索的兴趣,进一步在民众中弘扬“科学、拼搏、自强、创新”的“海马精神”,为提高海洋科学素养做出贡献。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建设海洋强国。采访撰稿:南都N视频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杨帆 李兆华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